作者: 小编 来源: 网络 日期:2024-04-09 13:57
月,武汉大学获评第一届全国文明校园称号,美丽武大有了新标识,文明珞珈进入新境界。近日,新华社、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中国之声等中央主要媒体,纷纷聚焦学校在思想道德建设、领导班子建设、教师队伍建设校园建设六个好顺序、校园文化建设、优美环境建设、活动阵地建设“六个好”方面的经验和做法,推出多篇介绍学校文明建设的专题报道。
3月2日,学习雷锋纪念日前夕,武汉大学党委副书记沈壮海,为爱国爱党表率、86岁的退休教师曾良善,忍着病痛为学生上课的计算机学院教师张沪寅、蔡朝晖等教职工代表送上鲜花和“点赞杯”……这是武汉大学“点赞身边好人,讲述珞珈故事”活动开展的第四年。借助校园新媒体的转发、“点赞”,“身边好人”的故事在校园流传,滋养着广大师生的心灵。
大学以教书育人为本,立德方能树人。武大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师德建设的意见》,编纂并为教师全员发放《武汉大学教师手册》,严格实施“学术不端零容忍”“师德一票否决制”等,严抓实管师德师风。
教师如果一下课就走,与学生接触太少,如何引导学生?武大创新实施“烛光导航工程”,由教师与学生结对,从学业、品行、就业等方面为学生提供“全程导航”,至今已实现学生全员覆盖。学校现有教师3700多人,其中已任烛光导航师的有2282人,占62%。
从2016年3月15日开始,武大化学与分子科学学院“专家午餐会”正式启动,每周二、周四请一位专家与4名本科生共进午餐。目前,该活动已举办85期。参加者包括院士、长江学者、国家教学名师等125人次。
教师的学术背景千差万别,但“导航”学生,有一个共同的航向: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大学校园思想活跃,武大坚持不懈地用党的理论创新成果武装头脑、指导实践,一方面切实增强领导班子的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和看齐意识;另一方面将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纳入“世界一流学科(群)创建计划”,着力巩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优势地位并发挥示范引领作用。武大马克思主义学院2016年入选全国首批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近三年来,该学院教师在校内外作理论宣讲报告千余场,坚持不懈传播好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
大学思政课是弘扬红色文化的“主战场”。2017年6月20日,武汉大学信息管理学院《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最后一堂课上,75岁的原空军某指挥所“老战士报告团”副团长毛兰成一身军装走上讲台,掏出一本本泛黄的日记,用亲身经历给学生们上了一堂生动的思政课。同学们纷纷感慨:“没想到,一直跟随我们听课的毛爷爷,上了讲台那么激情澎湃,让我们感受到了更加真实、有血有肉的马克思主义。”近年来,武汉大学在思政课教学上坚持“内容为王”,持续创新教学方式、丰富教学内容,充分利用校、地红色资源,用真情、真话、真心感染学生。
大学生们人人争做志愿者,播撒爱与文明的种子。2016年统计显示,学校新注册志愿者4502人,“志愿中国”在籍注册志愿者8549人,总志愿服务时长10万小时。武大已锻造“大山里的魔法教育”“小亭志愿服务总队”等志愿服务品牌。
2017年11月22日,一场别开生面的新书发布会在武大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报告厅举行。“最励志盲人叔叔”周顺将他多年来的学习感悟,编写成专业教辅书籍《物理中的数学》,赠送给武大师生。“没有他们,我就不是今天的我,更没有这本书。”周顺深情的自白感动了现场每一个人。20年前,武大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1995级学生毛卫东结识了周顺,其时,后者正在到处请家教学物理。毛卫东便主动为周顺义务辅导高等数学和经典力学。从那以后,150多名武大师生接力成为周顺的导读者……(记者:田豆豆)
“全国文明校园”评选,仿佛是一次全国各大校园内在美的大比拼。思想道德建设、领导班子建设、教师队伍建设、校园文化建设、优美环境建设、活动阵地建设“六个好”,一个都不能少。
校园文明建设,是一场全员参与的互动。领导班子的思想倾向,引领着整个校园的思想方向。如果“关键少数”“四个意识”不强,甚至理想信念不坚定,对师德师风、学术空气都将造成难以估量的恶劣影响。如果教师、学者热衷于学术造假、争名逐利,而不关心学生的成长,则学生的学风也好不到哪儿去。今日之大学要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思想政治教育和美德教育更不可忽视。
新华社武汉3月26日电(记者李伟、俞俭)阳春三月,樱花如雪。前来武汉大学赏花的游人井然有序,与师生共享珞樱缤纷之美。
从2016年起,武汉大学开始执行实名预约的赏樱“新政”,倡导游人文明赏花,共同维护好武大美丽校园,让全国文明校园的金招牌实至名归。游人徜徉在武大珞珈山的美景中不时感叹:“在这么美的校园里读书生活,真是一大乐事。”
作为首届全国文明校园,武汉大学所拥有的绝不仅仅是“校园环境好”。从2015年获评全国文明单位,到2017年获评全国文明校园,武汉大学持续开展“美丽武大、文明珞珈”文明创建活动,学校综合实力和核心竞争力显著增强,人才培养质量、社会美誉度和国际影响力稳步提升。
武汉大学党委宣传部副部长周玉霞说,武大有着“六院士同上一门课”的思政教育鲜活载体。为了让更多的本科生听懂测绘学这门枯燥入门课,自1997年9月开始,宁津生、陈俊勇、李德仁、6位院士坚持每人主讲测绘学概论课的一个章节。
一门课,二十年,六院士。这样的执着坚守打动了一茬又一茬的学子,成为他们美好的大学记忆。“六院士同上一门课”也是武大由“思政课程”到“课程思政”育人新范式的一个缩影,有效提升了思想政治教育的亲和力和针对性。
一直以来,武大注重锻造优良师德师风,构建师德建设工作长效机制。编纂并全员发放《武汉大学教师手册》,弘扬《师德铭》文化,努力锻造“四有”教师队伍。
武汉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副教授胡骏是“全国优秀教师”朱英国院士的学生,他回忆起自己导师将毕生奉献给杂交水稻事业的点点滴滴,动情不已。他说:“选择教师这一职业,就要向朱老师学习,将自己的教育、科研事业围绕着为人民服务、为国家服务。”
“农田院士”朱英国为了我国杂交水稻事业奔波一生,临终前半年仍在坚持下田,去年他因病去世后引发武大师生强烈反响。
武汉大学先进典型层出不穷。还相继涌现“感动中国年度人物”桂希恩、“全国道德模范”黄来女、“全国优秀青年志愿者”赵小亭、“民族团结进步楷模”杨昌林、“最美科技人”于丹、“教书育人楷模”余功茂等先进典型。
校园文化,育人无声。武汉大学一直注重发掘特有的红色文化资源,利用重要时间节点,传递红色能量。今年3月5日周恩来诞辰120周年纪念日当天,学校组织部分师生在武汉大学周恩来故居内召开支部组织生活会,用这种特殊的方式缅怀伟人,培养师生的爱国主义情怀。
武汉大学艺术学2014级本科生党员刘佳敏告诉记者,利用红色文化资源上一堂特色微党课,令人印象非常深刻。
为了号召广大师生践行美,武汉大学坚持开展“点赞身边好人,讲好珞珈故事”活动已有四年,传递身边微感动,激发校园正能量,点赞身边好人100余位。
在武大好人群星照耀下,珞珈山人人争做志愿者。去年,学校新注册志愿者4991人,“志愿中国”在籍注册志愿者13633人,2017级新生志愿者人数比例超过70%。
珞珈山,是每个武大学子的家园,也把五湖四海的校友们紧紧联系在一起。为了激发母校情怀和校友意识,学校锻造“珞珈诗派”“微爱珞珈”“让爱回珈”等特色校友文化品牌。
据统计,武汉大学校友捐赠连续多年居全国高校前列。在去年武汉市发起的“百万校友资智回汉”活动中,武大校友发挥积极引领作用,签约项目总金额达到3253亿元。
武汉大学党委书记韩进说,武汉大学在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推进“双一流”建设进程中,始终把精神文明建设摆在首要位置,积极培育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持续推动文明校园建设工作。武大将以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为指导,进一步深化和巩固文明创建成果,更好地发挥文明高地对社会的辐射和带动作用,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努力贡献武大力量。
阳春三月,樱花盛开的武汉大学校园井然有序,慕名而来的游人与师生共享美景,感受武大的自然美、人文美、文明美。
文明花开珞珈山,同心掬得满庭芳。作为首届全国文明校园,武汉大学不仅拥有悠久的历史人文,更是以校园环境优美而闻名。从全国文明单位到全国文明校园,武汉大学围绕“六个好”标准一直在努力着。武大党委书记韩进强调,我们始终把精神文明建设摆在“双一流”建设中的重要位置,积极培育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锲而不舍、久久为功,持续推动文明校园建设工作。
测绘学枯燥难入门,怎样留住更多本科生?1996年,宁津生院士提议“院士同上一门专业基础课”,给新生们讲讲测绘遥感对中国现代化意味着什么。1997年9月起“测绘学概论”正式开课。至今,宁津生、陈俊勇、李德仁、刘经南、张祖勋和龚健雅6院士同上一门课已坚持20年。
一门课,二十年,六院士,这样的执着坚守打动了一届又一届的武大学子,成为他们心中最美好的大学记忆。
“六院士同上一门课”通过光明日报报道后,成为高校思政教育的鲜活“教科书”。实现了由“思政课程”到“课程思政”的育人新范式。2017年,六院士团队获“荆楚楷模人物”和首届“荆楚好老师”称号。同时还获得了第五届全国教育改革创新特别奖。
像“六院士”这样以“立德树人”为己任的教师在武汉大学大有人在。多年来,学校注重锻造优良师德师风。成立党委教师工作部,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师德建设的意见》,构建师德建设工作长效机制。编纂并全员发放《武汉大学教师手册》,弘扬《师德铭》文化,努力构建“四有”教师队伍。
坚持昂扬向上的主旋律。武汉大学党委将学习宣传贯彻十九大精神与文明创建工作结合起来,坚持不懈地用党的理论创新成果武装头脑、指导实践,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思想政治工作,推进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落实。
发挥优势学科价值引领作用。马克思主义学院2016年入选全国首批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纳入“世界一流学科(群)创建计划”。
管理育人、服务育人渐成自觉。2015年6月,学校推出“深夜护学”,为晚上11点后单独回寝室的女生提供护送服务,引发媒体和社会公众普遍“点赞”。
2018年3月5日,周恩来诞辰120周年纪念日当天,学校组织部分师生在武汉大学周恩来故居内召开支部组织生活会,用这种特殊的方式缅怀伟人,培养师生的爱国情怀。
武汉大学注重发掘特有的红色文化资源,利用重要时间节点,传递红色能量。在2015年纪念抗战胜利70周年、2016年纪念长征胜利80周年之际学校分别以“找寻一所大学的抗战记忆”“重走长征路,共筑珞珈魂”为主题开展了系列有影响的活动。
深化博物馆育人工作。积极构建博物馆育人体系,打造历史(校史馆、十八栋历史文化教育基地)、自然(动物标本馆、南极科考馆)和艺术(万林艺术博物馆)三大“博物馆群落”,成为文化育人重要平台。
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策划并举办“诗意珞珈”“校园歌曲30年音乐盛典”等活动,荣获“湖北省十大书香校园”“全民阅读示范基地”。持续开展“樱花笔会竞风流”“楚歌汉服端午祭”“江城五月落梅花”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体验传承活动。
建设特色鲜明的校友文化。激发母校情怀和校友意识,锻造“珞珈诗派”“微爱珞珈”“让爱回珈”等特色校友文化品牌。校友捐赠连续三年居全国高校前三。在“百万大学生资智回汉”中发挥积极引领作用,武大校友签约项目总金额达到3253亿元。
武大坚持四年开展“点赞身边好人,讲好珞珈故事”的活动,倡导师生人人践行美德。传递身边微感动,激发校园正能量,累计点赞身边好人100余位。好人榜样的力量感染着不断追求进步向上的学子,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校园“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活动入选教育部培育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典型案例,获2017年湖北省校园文化建设优秀成果特等奖。
近年来,武大涌现出“感动中国年度人物”桂希恩、“全国道德模范”黄来女、“全国优秀青年志愿者”赵小亭、“民族团结进步楷模”杨昌林、“最美科技人”于丹、“教书育人楷模”余功茂、“全国优秀教师”朱英国等先进典型。
人人争做志愿者。2017年,学校新注册志愿者4991人,“志愿中国”在籍注册志愿者13633人,2017级新生志愿者人数比例超过70%。20多年来,150多名志愿者接力为盲人周顺导读大学物理,被誉为“大爱善举”。
建设最美大学校园。在尊重历史和现状的基础上,建设了一批体现武大精神、富于时代气息、与周边环境相协调的高品位雕塑、长廊、绿地、广场、楼宇等新文化设施,延续校园文脉、凸显学府气象。早期建筑群2016年进入“首批中国20世纪建筑遗产”名录,对其进行的新一轮整体修缮已完成。由省市政府共同投资6.3亿元的东湖南路沿线(武汉大学段)整治工程已进入实施阶段,校地联手打造“湖山共美”时代梦想。(作者:夏静、李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