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小编 来源: 网络 日期:2024-05-08 01:46
近五年来,学校规划建设工作努力贯彻新发展理念,不断改进工作机制,持续推进校园总体规划编制与实施,高质量完成重点项目建设任务,为学校事业发展提供了空间资源和坚强保障。
为进一步加快建设世界一流大学,有力支撑学校事业发展,学校于2017年全面启动《清华大学校园总体规划(2021-2030年)》编制工作。在规划编制工作中,学校以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中央精神,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发、共享的新发展理念,坚持内涵式高质量发展。本次校园总体规划编制是建校以来的第十次,在组织体系、技术路线、工作内容、规划实施等方面均进行了探索和创新。
为应对事业发展对空间旺盛需求与主校区空间有限承载力之间的矛盾,学校采取主校区外部合理布局和主校区内部优化提升相结合的空间策略,严格控制主校区的建设规模。主校区重点保证教学和科研功能,疏解不适宜和非必要布局在主校区的产业、培训等功能。同时加大地下空间利用,新增地下空间用于满足文化展示与交流、地下停车、市政等功能需求,并做好远景地下空间资源储备。
编制《清华大学文物保护规划》,严格保护国家和北京市已确定的文物、历史建筑、优秀近现代建筑及其他具有保护价值的早期建筑、历史园林和历史景观。
强化景观带等结构性要素的整体打造,划定体现不同时期校园特色的空间单元,加强分区管控引导。将景观提升与环境育人相结合,提升室外空间品质。优化室外空间功能校园建设规划内容,提高绿地的使用率,提升校园夜间照明环境。
改善校园交通环境,采取弱机动化交通发展策略。完善市政设施建设,强化市政支撑能力。加强供水、电源和气源与外部衔接,提升设施的安全保障。优化服务设施布局,提升校内服务水平。落实节能减排要求,推动资源节约利用。加强人本关怀,推进通用无障碍校园建设。完善智慧基础设施,支撑数字校园建设。
加强主校区与周边区域协调,积极利用主校区周边资源促进功能疏解和完善配套服务。加强交通协调,与周边城市交通设施衔接,推进区域交通环境改善提升。加强景观协调,对接落实区域性水系、绿化和景观改善工程,优化校园与周边区域的界面。
加强主校区与其他校属资源协调。加强主校区与北京市其他校属资源、国内外其他空间布局的功能协调,实现不同空间互利互补发展,共同支撑事业发展需求。
编制管控导则,完善校园建设管控依据。针对校园建设重点,编制校园空间开发、空间环境特色、景观风貌和通用无障碍等管控导则,加强建设引导。
制定行动计划,指导校园规划有序实施。制定包括空间资源优化与功能提升、空间环境特色与品质提升、保障能力与服务水平提升等3大类,共16小类和82个事项的行动计划,引导规划实施。
传承以规划引领校园建设的优良传统,借助规划凝聚共识、适应新时期规划背景变化,积极应对校园空间资源管理,依据规划对校园全要素空间管控,促进空间资源高效利用和空间品质不断提升。
落实“世界一流大学”战略定位和四大规划理念,确定“建设人文、绿色、开放、智慧的世界一流大学校园”的目标,并制定体现人文、绿色、开放、智慧的指标体系,有效支撑学校事业发展。
一是多方广泛深度参与。成立校园规划领导小组和专家咨询委员会,多次听取规划汇报。明确各专题研究的责任单位和协作单位,各部门深度参与。结合专题研究和总规编制的多个阶段,采用问卷调查、现场征询、访谈座谈、学生竞赛等多种方式,实现师生与校友广泛参与。二是组织先导性规划和专题研究。学校启动事业规划、空间布局战略规划等先导性规划,为空间规划提供必要的依据。针对重点难点问题,确定6项专题研究(含10项子专题),为问题深入研究和有效解决提供了保障。
为充分保障校园规划实施,从统筹决策、部门联动、公众参与、日常监管、评估调整等方面建立全面完备的校园规划实施机制。
2021年11月,在推动完成“十四五”期间114项总体规划行动计划两轮实施评估工作基础上,不断完善规划评估的工作体系和工作方法,针对性地归纳总结规划实施中的具体问题,形成实施机制调整建议,并经校园总体规划实施专项领导小组会审议通过。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形成常态化、年度化的规划“体检”工作,有效推动校园规划行动计划实施进程,保障总体规划实施质量。
近五年来,学校一系列建设项目有序开展、稳步推进,在改善基本办学条件、加强科研实验用房建设、提升公共服务设施配套水平等方面成果显著。一大批高品质建设项目的投入使用,为学校各项事业的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撑保障。
建立健全学校基本建设制度体系是基建管理常抓不懈的工作之一。结合校园基建管理实际,通过修订《清华大学基本建设管理办法》、制定《清华大学基建工程类合同管理办法》《清华大学在建工程国有资产管理细则》,不断完善基建前期管理、设计管理、采购管理、合同管理、资金支付等过程管理的相关规章制度,现已初步构建起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基本建设管理制度体系,实现学校建设管理工作有章可依、有据可循的目标。
基本建设管理的全过程控制是提升精细化管理的重要手段。在建设项目实施过程中,重点加强建设项目设计管理,以功能设计为重点,强化项目需求分析和方案论证,通过引入第三方团队审核施工图纸,加强设计关键环节控制。通过引入全过程造价咨询服务,调动社会力量增强业务专业能力。在初步设计概算阶段增加审计审查环节,加强监督审核力度。成立技术经济委员会,对设计变更、洽商及现场签证建立严格的分级审批管理制度。在项目推进过程中逐步细化基建管理的颗粒度,从而进一步提升基建管理的专业化水平,增强管理风险防控能力。
基建管理创新的落地离不开先进管理工具与管理技术的应用。经过多年的努力、探索与尝试,联合开发的基建管理信息系统已能够实现对建设项目的全过程、全方位、系统性管理;BIM技术应用的大力推进则有效实现对施工图纸与施工方案的设计优化;通过部署智慧工地平台实现对基建项目施工现场的可视化、数字化和智能化管理。正是这些在管理工具与应用方面的多措并举,有力地提高了基建管理效率,实现提升基建项目管理效能的既定目标。
近五年,学校基本建设管理工作呈现良好的发展态势,取得了一系列建设成果。2017年1月至2022年9月,主校区及昌平科研基地累计实施各类建设项目达20余项,总建筑面积约58万平方米。
2017年1月至2022年9月主校区及昌平科研基地开工建设项目数量及建筑面积
2017年1月至2022年9月主校区及昌平科研基地在施建设项目数量及建筑面积
2017年1月至2022年9月主校区及昌平科研基地竣工建设项目数量及建筑面积
回顾近五年学校基本建设工作,校园建设始终围绕学校事业发展规划、学科发展规划及校园规划,服务学校中长期发展目标,建设了一批改善学生学习生活环境、提升教学科研及公共服务设施条件的重点项目,让学校有限的空间资源得到更加合理地配置和使用,取得了显著成效。
随着近年来学校师生规模的不断扩大,住宿、教室等基本办学条件的需求不断增长,学生住宿面积存在较大缺口,加之校内多处宿舍楼需要修缮改造,整体住宿条件仍有较大提升空间。为此,学校新建了近4万平方米的南区学生宿舍二期工程,并对学生宿舍1、3、4以及13号楼进行了加固改造,使老旧宿舍重新焕发出新的活力,较大程度地缓解了学生宿舍短缺情况。
此外,对第三教室楼进行了改造提升,加固整体结构、更新设备设施、丰富空间布局、提升功能分区,满足学校开放式教育理念和师生融合式教学体验的需求。该项目改造着重突出学习环境更为人性化的理念,对校园整体环境建设和文化建设,起到了良好的示范作用。
以学校各项事业发展规划为依据,重点落实服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双一流”建设和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积极改善科研实验用房条件。过去五年中,学校新建出土文献研究与保护中心、生物医学馆、法律图书馆、经管学院扩建及三创中心、新土木馆、综合实验楼等多个教研场馆,总规模逾40万平方米,有效缓解实验、科研等用房面积严重不足的问题,在提升硬件设施水平的同时,加强了学科建设能力,促进了教学科研事业的发展,为推动学校“双一流”建设作出了积极贡献。
为落实“人文、绿色、开放、智慧”的校园建设理念,主动回应师生对美好校园生活的新期待,规划建设了一批惠及师生的公共服务设施类项目,努力打造更加优美宜人的校园空间环境。近4万平方米的北体育馆即将落成,该项目集网球馆、乒乓球馆、篮排球馆、健身中心、体能康复中心、冰上中心、击剑馆、壁球馆、操房为一体,这也是迄今校内所有室内运动场地面积的总和。该馆将为传承发扬“为祖国健康工作五十年”“体魄与人格并重”等体育精神提供更完备的硬件设施保障。
此外,规划中的国际交流中心(学生活动中心)、科学博物馆、新校医院等项目即将开工建设,未来将为师生提供更加丰富的学术交流空间、营造多样的文化氛围,为学校加快世界一流大学建设、践行高质量内涵式发展道路提供强有力的基础设施保障。
随着学清苑小区、双清苑小区及双清学生公寓的陆续建成,学校东部交通拥堵问题变得尤为凸显,早晚高峰期的机动车、非机动车流量较大,为师生出行带来诸多不便,东部交通的疏堵成为亟待解决的难题。近年来,学校多措并举推动多项政府疏堵工程建设,完成清华东路西延工程,实现机动车、非机动车、行人分道通行,有效缓解学校东侧交通拥堵问题;建成新东门机动车出入口及艺术博物馆人行门,人车分流有效分散集中于学校东南门和南门的交通压力,疏解出入口及校园主要道路的拥堵状况;开通双清绿道及东北门外过街天桥,在校园与教职工住宅、学生公寓之间建立起更加便捷的交通联络线,对缓解校园周边道路交通压力起到显著效果,为广大师生提供了更加安全、便捷和绿色的出行方式。同时积极推动八家东西线(月泉路与荷清路的连接线号线号线加站工程等,持续推进校园周边多项市政交通基础设施工程落地实施。